2.1K
核心社區成員自我介紹
何德賢
曾在不同非政府機構工作,在香港以外的國家與當地機構探索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來回農村與城市多年,面對著全球氣候與生態危機,我對生態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深感好奇,目前以半農半x 的形態參與生態社區教育和實踐。
陳順馨
2013年,活耕建養地協會成立的時候,我剛退下嶺南大學的教研崗位,故較能投入身心能量及時間,承接南涌養地運動的推展,以及學習耕種和認識大自然。
十年間,由於擔任協會執委多年,我除了見證及參與不少從無到有的硬件建造(例如大小活動平臺、土窯、土厨房等),以及生態社區營造的醞釀及開展(例如南涌口述歷史項目、實習生計劃、各類共學課程等)外,也在花開花落秋去冬來之際,目睹不同人的流動,組織的轉型。雖然仍然未能說出大部分南涌動植物的名稱,但餐桌上日漸多起來的南涌蔬果及加工品,也能讓生活重心轉移到這個生態社區的我,感到異常的欣慰及滿足,有足夠的能量及信心與「蘆葦花開」的同行者走下去,面對更不穩定的未來。
Mo
住進南涌,晚上可以聽見野豬叫聲,早上可以看着太陽從竹頭下升起。紅樹林旁的生活,令我重新相信世界有美好。
喜歡傾偈、對人有好奇心。曾經從事社區工作,現在只想學做一個人。
江鑒榮(江棍)
退休人員,喜歡農耕簡單生活,不善與人溝通但又喜愛在南涌社區與一群老中青朋友共同實踐理想。
豁然
豁然於2016年夏季來到南涌,加入成為實習生,此後一直參與南涌生態社區營造工作,蒐集社區口述歷史、籌辦地方生態文史導賞、組織和帶領以自然為本活動,現為「蘆葦花開」全職工作者,居於南涌。平時豁然喜歡種植、行山、閱讀,希望探索及實踐更多在香港永續生活的不同可能。
樂
2018年來到南涌,協助以自然建築方式建設社區廚房,此後以不同形式參與社區營造及土地保育,耕種、發掘本地自然工藝材料、帶領自然體驗活動,並探索怎以自然建築的方式來建設村裡的大小建設。現為「蘆葦花開」的教育幹事,也是自然建築小組成員。樂居於南涌旁邊的村落,喜歡行山、跳舞、做麵包,探索可持續生活的未來。
珊瑚
~推動社區經濟、社會企業及生態社區的策劃和實踐。因熱愛保育泥土,曾舉辦多個情意自然堆肥工作坊,將生死觀念與情意感知融入於人與土壤之轉化。
~愛茶惜茶,傳揚茶文化教育,以敬天地恩澤萬物之情及茶農默默耕耘之心。
~「仁人辦館」及「仁人茶源」創辦人。遵循自然之道,實踐善念利仁,希望共同創造和平友愛的社區與生態友善的農村,讓幸福快樂經濟紥根社區。
松木
原名蔡振興,大學主修哲學,副修英國文學,後為中學語文科教師。少壯醉心文學,中年後更關心歷史文化。著有小說結集《夜行單車》(1995),文集《啤酒罐與花生殼》(2020)。退休後任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至今,同時積極參與鄉郊文化生態導賞及相關義務工作。
Robert
Robert has been a member of PNEC since late 2020. He lives in one of the Nam Chung villages, and gets involved in many voluntary activities including farming, guiding stream hiking and forest walking groups, recycling, and bicycle repair. He is one of PNEC’s drivers, helping to move people and goods. Robert participated in a week-long visit to the Findhorn foundation (www.findhorn.org) in 2022 and i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both how eco-villages can be more sustainable, and how they evolve."
黃靜儀 Michelle Wong
我是一個典型香港人,2019年退休前後跟隨ChuMo入南涌,認識「活耕建養地協會」,親近了那裡的山、塘、溪、果樹、田壢、農人、毛孩…..後來我在網上搜尋協會資料、理念和多禎南涌圖片舊貌,雖然與實在有些許差別,但靈氣依然;便知道,這裡是自己一直嚮往的生活之地,可讓我退而不休的盡情工作。
Moni
2016年我喺《壹週刊》睇到一篇關於活耕建養地協會嘅報導,帶我走入南涌呢個生態社區。
第一次嚟南涌即時覺得環境超靚,開始得閒時就喺呢度學種嘢。幸運遇到好好嘅耕種導師,就咁樣迷上咗種五顏六色嘅番茄,尤其傳統品種,所以秋冬係我較多出沒喺南涌嘅季節。 一種就5年,聽落好耐,其實得5次,只希望優良品種可以喺南涌延續落去。唯有講句:大家加油!
King
2018年開始耕種至今,落田,除草,定植菜苗變成了我的日常。接觸植物還多過人類,愈種愈發覺耕種需要的知識還有很多。
置身南涌農田,發覺自己從未登上山野森林,涉水河溪,遊牧果園。我們和遼闊的南涌是一個怎樣的共生關係呢?
期望跟大家探索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更多可能性,讓泥土、大自然餵養我們的身心。
周仲年(阿年)
退休人仕。曾做編導及拍紀錄片。入南涌後曾擔任農務工作,現職照顧果樹。
喜歡樹,欣賞他們堅毅不屈的生存意志精神,也不忘使命的不斷向前;也享受看綠葉成蔭,在樹下快意舒遍的時間。
一有機會,很願意分享自己以前累積到的知識及經驗。
海鷗/阿汶
在大自然的引導裡投身從農;於身心靈的啟迪中發現寬闊。
在學時主修哲學,2013年決定輟學務農。2022年在南涌開辦農場「蓋亞共榮圈」,以共榮種植研究、天文曆法與人生、身心靈能量療癒為主軸。
IG: standing.seagull FB: BeWithGaia
Tim
大家好,我是一位充滿熱情和活力的人。我熱愛學習和探索新事物,並且樂於創作。我來到南涌前從事會計工作,有相關經驗和技能,所以在南涌擔任財務人員角色。離開城市來到南涌,讓我能夠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和思維方式。除了工作外,現在我還在音樂和竹藝的創作路上努力中,希望學有所成後能回饋南涌社區。
工作組
果樹
打理接近一百棵果樹的小組。不少果樹有10年壽命以上,由一位農夫在協會承租土
地之前所栽種。龍眼、荔枝、楊桃、番石榴、火龍果等都曾有過不少收穫!
小組自2019年推出「果樹認養計劃」,希望邀請有興趣的人士,以每月一次的頻率
照顧特定的果樹。且不定期舉辦小組共學,認識果樹護理,及加工等。
阿仨共耕組
「仨」解作三個。三個香港人在生兹養兹的現代化城市重建新生活。嘗試從土地開始,從最基本的種植與做自己食物開始,從身邊的人、社區、動植物、山水自然等等開始,學習生活。三人選了遠在香港邊陲沙頭角的南涌,在2014年春夏間,以支持是時以生態保育為使命的活耕建養地協會試驗「共耕」’並開始跟周邊幾位農友學習生態耕種。種一些自己愛吃的’適合環境的農作物,供養自己並與身邊的人分享農穫。
阿仨學耕,過程中偶爾遇見不同趣事,連上更多的手腦心 , 發揮無邊的想象,塗塗寫寫,創作成繪本故事。2016年,在菖田找到水蛇,出版了《愛吃薑的蛇》繪本之後又把地裡出現的橙色蚯蚓、粟米田的遭遇,變身成了繪本《小蚯》與《誰吃了
我的粟米?》。兩本繪本會在2023年陸續面世。
導賞組
2019年活耕建養地協會舉辦「南涌社區生態文化導賞培訓計劃2019」,部份畢業學員參與南涌的導賞工作。
2021年中正式成立南涌導賞小組,成員包括培訓計劃的學員及資深的導賞員,舉辦定期的南涌文化生態導賞團及不定期有關南涌的其他導賞,致力介紹南涌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山水風光及生態社區建設。
社區夥伴
-
種野山珠
-
療癒靜舍
-
小茶飯
-
麒麟怪怪
-
自然光
-
樹窿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