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我們的工作 2023年瑞士EDE課程後記(五)

2023年瑞士EDE課程後記(五)

by pnec_admin

經濟,可能是生態村中最難講清楚亦最難實踐的一環。有一些生態社區/社區經濟項目使用只有在社群之中流通的社區貨幣,甚至以「時間銀行」(time bank)的概念,鼓勵成員以勞動時間兌換其他服務或貨品。關於這類型的本土實踐,可參考鄒崇銘等編的《共享城市:從社會企業、公平貿易、良心消費到共享經濟》等書,或網上搜尋了解香港灣仔聖雅各福群會於2001年開始試行的社區貨幣計劃。

 

瑞士的Glarisegg社區沒有採用社區貨幣,但卻大大提倡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精神,強調分享所有,甚至分享剩餘,在給予和獲得的經濟過程中,並不只以金錢回報作為交易的唯一衡量標準。這種「分享剩餘」(share surplus)的精神與permaculture樸門中的三大原則之一如出一轍。(三大原則為:care for people; care for earth; share surplus。)參與EDE期間,大概第二個禮拜左右,部分同學們對於整個課程的財政收支感到好奇,亦有同學不解為何有的人可以申請成功獎學金,別的人卻沒有。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也為了大家能夠繼續在安心、信任的情形下進行參與下去,EDE的主要組織者Sonja-Vera確定要將財政報表向所有學員公開,並且在午休之間特別抽時間進行說明會,細心解答大家的問題。那個下午,Sonja-Vera坐在最前方,在朦朦朧朧的投影布幕之前,手舞足蹈的解釋著從2018年第一屆EDE開始,每一年有多少收入,有多少人參與,COVID期間參與的人和收入少了多少,協作者經過近六個月的準備,最後得到多少金錢回報等等……具體講的數字,相信沒有多少人記得住了,但是Glarisegg EDE協作者們真誠開放的態度,細心無比的回應大家的疑問,就是一個最好的他們自身對於金錢的態度的身教展示。試問你又沒有曾經想過,向你的愛人/家人/朋友/學生展示你的收入、支出等經濟情況,甚至和我們具體的討論過呢?協作者們的無私付出,就是一份對於同學們和社區的最大的禮物。

 

除了這個小插曲以外,回想在Glarisegg EDE期間,並沒有用太多時間去深入討論經濟議題。Glarisegg EDE的參與者之中,有許多人擁有參與社會運動的背景,包括曾經火熱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在歐洲的翻版)以及Extinction Rebellion等新近的氣候倡議行動(climate activism)。而我感受到,在歐洲,這些大規模社會運動嘗試推動的世界觀轉型,其影響範圍不只局限於行動/運動者群體。由於上述社會運動一般在公共地方進行,規模相當的大,且往往備受當地媒體關注,一般人在電視上、在日常生活中均會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到運動的訴求。而這些運動往往訴諸於價值轉型和系統改變,為現在與未來的人創造新世界,尤其吸引青年人的關注。故此可以假設一般中西歐的青年人,對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世界性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及債務問題等均有相當的認識並不為過。故EDE課程沒有特別在世界經濟系統的理論框架上著墨,也是可以理解的。反過來,在香港,筆者修讀人類學,本科時代一門關於經濟人類學的必修課,用十三個禮拜算是基本上處理了這個課題。而2010年初的中大尚有許多同學和老師自行籌組的讀書組和分享會,所以很幸運地在廿歲出頭、尚在求學的時間,跟良師益友共度了許多光陰,就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系統及其承載的價值,經歷過許多深刻的討論。換成是目前的非人文科系的大學本科生,而假設他沒有上述的深刻學習和反思的經歷,而忽而置身於Glarisegg的EDE課堂上,不知道他會不會摸不著頭腦呢?(可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有意識地思考要怎麼活的經歷,大概也不會想到去參與EDE…)

*
EDE一天下午的活動,名為Privilege Walk,引領我們思考何謂「特權」(privilege),以及特權和我們自身的關係。在香港語境中,提到特權,筆者會馬上聯繫到「地產霸權」或者社會上的「特權階級」。在北美、歐洲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是受到黑人意識運動(例如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影響,此處特權亦指向「白種特權」(white privilege),在同樣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下,非白人遭受制度之中的隱形暴力,而白人則往往得到較佳的待遇。開始時,我們圍成一個大圈,並盡量往圈的中心靠攏。活動主持人預先準備了一份稿子,上面列出了林林總總的特權。這是一個個人亦是集體練習。每當主持讀到一條,而是適用於自己的,我們就往後踏一步。如是者,隨著特權被一條一條的讀出,圈中不同人開始散佈在房間的不同位置。有的人從開始至結束,始終沒有離開圓圈中心很遠,有的人卻已經退後到房間的角落。而這些特權包括什麼呢?許多其實是我們生活在香港習以為常的事物,例如:乾淨的飲用水、三餐溫飽、安全舒適的家、接受大學教育;也有的很發人深省,例如:作為身心理的男性(「男人」)、能夠講英文、生活在香港/瑞士/歐洲國家、能夠負擔EDE學費等等。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練習。希望之後有機會在南涌或其他地方,跟香港朋友們一起經歷。

 

You may also like

回頁頂